1)第121章 与孔融媾和_争霸三国,开局先偷孙吴的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丁宽强势插手民政,在北海开展屯田,损害的可不止是地方豪强胥吏的利益,最直接的冲突,其实是丁宽以武职身份,抢夺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权柄。

  此时青州的刺史叫焦和,而北海国的国相则是孔融。早在丁宽开始清查田亩之时,就有人去找焦和告状。焦和也曾派人来与丁宽交涉。

  丁宽的应付办法非常简单粗暴,直接丢给焦和一份催讨钱粮的文书,要求焦和负责提供四万大军的后勤补给。并且扬言,只要青州能够供应大军所需,他自然不会插手民政,如果青州官员无法供应,那他只能自己想办法来养军。

  焦和一向只会清谈巫祝,对于政事和军事都是一窍不通。青州又已被黄巾弄的乌烟瘴气,他连自己手下的军队,供养起来都费力,拿什么来给丁宽?

  焦和也只有私下无能叫骂“丁宽这些武人跋扈,破坏朝廷规矩”,却再不敢来找丁宽呱噪。甚至连弹劾丁宽都不敢,丁宽持节钺督清徐二州可不是假的。他这个青州刺史供应不了军需,真把官司打到朝廷,反而罪责更大。

  但是对北海相孔融,丁宽就不能这么简单粗暴了。孔融也同样是个清谈之士,文政武功方面,也没有什么能拿的出手的,但他又一样东西却是及其厉害,就是名声。

  孔融,字文举,鲁国人,为孔子的二十世孙。汉朝独尊儒术,作为孔子的嫡系后人,孔融的家世门第之高就不用说了,整个大汉没有几个人能够比的。

  而且孔融以德行名传宇内,占据了真正的道德制高点。孔融让梨的故事后世被写入了蒙学教材三字经,这个绝对是少年成名了吧?

  孔融十六岁,党锢兴起,张俭望门投止,就是被孔融收留,因此害死了哥哥孔褒。这孔家哥俩争相认罪的行为,更是树立起了绝对的道德楷模形象。

  加上孔融历来是一副名士做派,不畏权贵。与宦官不合就不说了,毕竟血仇在身。当年曾经因为大将军何进的门房不够礼貌,他就直接甩手而去。

  董卓要废少帝刘辩之时,满朝大臣没几个敢反对的,这个孔融就敢直言抗辩。好在此时董卓掌权不久,还在结好名士士人,才没有杀他,但也把他撵出了洛阳。

  董卓任命他做北海相,可没安什么好心,就是看北海黄巾闹的厉害,想借刀杀人而已。只是孔融刚刚到了北海一个来月,丁宽就率兵平定了北海黄巾,到是让董卓的谋划彻底失去用处。

  对于丁宽这种要努力维护名声的人来说,

  孔融才是最难对付的那种人,打不得骂不得,还喜欢在道德制高点上指指点点。

  好在丁宽此前的名声一直维护的很好,自己也算是一个名士。因此孔融到没有贸然的胡乱大骂,而是亲自前来找丁宽交涉。

  丁宽这回就表现的及其谦虚谨慎,对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q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