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3章 此时沪海尚称道_暗影明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53章此时沪海尚称道

  前世的李君豪算是半个军迷,对于二战、对于抗战、对于那艰苦卓绝的十四年,是比较了解的,对于沪海这个特殊城市在抗战中的情况也曾经专门了解过,他知道在1939年4月时,沪海的辉煌正在高峰之时,但很快就要开始黯淡了!

  此时的沪海,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当年11月底中国军队全面撤离,虽然恐惧、徘徊和侥幸的心理弥漫于整个社会,但在经济上却是处于巅峰。

  就工业界而言,战前全沪海华商工业有5525家。由于沦为战场,杨树浦、闸北、沪西苏州河北岸和南市一带工业区遭到破坏,残余的大量厂房和设备又被日军掠夺,据估计,沪海工业界的全部损失在法币5亿元(早期法币价值,等值于银元)左右。

  历劫后迁至租界的工厂,加上租界中原有企业,到1937年底,复工的仅仅422家,在职产业工人数量锐减到2.7万人;以工厂和工人数量而言,两者皆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。

 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,仅仅半年后,公共租界的工厂就恢复到4709家,产业工人更是剧烈膨胀到23.677万人,如果再计入在沦陷区复工的工厂,全沪海的工厂总数一时达六千余家,这已经超过了战前的数量!

  选取当时沪海工业界中的两个代表性产业——棉纺织业和造纸业进行对比,前者和国计民生、军用需求直接相关,后者和战时宣传、纸质传媒的发行相关。

  以战前1936年的生产情况为基数(100),在1937、1938、1939这三年中,棉纺织业的指数分别为:69.8、81.7、104.5,造纸业的指数分别为:115.6、147.4、242.5。很显然,沪海的棉纺织业到1939年已经超过战前的生产指数,而造纸业则从战争开始,每年都在巨幅增长。

  其它工业品生产情况也大致类似,仅仅在1938年10月到1939年2月的五个月期间,租界中新开的工厂就达到了1994家。

 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,沪海1937、1938两年的进口贸易额分别为507.9万元、376.4万元,总量还是很大的,而出口贸易也呈现同样的现象。

  由于日本在战前就是一个对华工业品输出国,在战争初期,日本商品除通过沪海等被占地区的口岸流通到沦陷区外,还经过各种走私渠道进入未沦陷区;而沪海本地工业的原材料来源和制成品去向,除沦陷区外,同样也涉及到未沦陷区,各种公开的、半公开的、地下的、正规的渠道,使得以沪海为枢纽的国内贸易维持了一个相当高的活跃度。

  客观地来讲,战争中的沪海,在作为工业生产中心、商业汇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qxs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